查看原文
其他

一组老照片回首20年:“南平经验”从这里走向世界

闽北日报 2021-05-27


南平

地处福建北部、闽江之源,

福建开发最早、面积最大、

农业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市,

下辖 10 个县(市、区),

建县都在千年以上。


南平素有

“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

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 2/3,

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 1/3,

毛竹资源占全国十分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北农业生产场景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由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

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以单一粮林为主的闽北传统农业,

其原有优势逐步削弱,

“三农”问题日显突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北农业生产场景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

闽北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出现过“果树当柴烧,西瓜河里漂”现象,

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

群众收益连年下滑。


1998年6月,闽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图为洪水中的延城


1998年6月,

持续11天的大暴雨,

造成闽江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闽北农业生产雪上加霜,

遭受毁灭性打击,

“三农”问题成为南平“第一难”。


“三农”如何突围?

闽北农业路在何方?

戳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到南平调研“三农”工作


1998年10月,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南平

调研农业农村和灾后重建工作,

他强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

这句话为山区闽北的农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也催生了“科技特派员”这一制度 。


1999年2月26日,南平市委市政府派遣首批225名科技工作者,奔赴215个行政村,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闽北的序幕


1999年2月26日,

南平市委、市政府从

市、县、乡三级

农、林、科技部门,

抽调首批

225名科技工作者奔赴

215个行政村,

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闽北的序幕,

也自此开启了

全国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河。


1999年2月26日,南平市委市政府派遣首批225名科技工作者,奔赴215个行政村,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闽北的序幕



科特派第一村

1998年12月,

刚完成在德国莱法州进修

园艺栽培技术任务的

市农业局技术员吴敬才,

被任命为延平区王台镇镇长助理

并常驻溪后村,

他天天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

指导村民种果树种葡萄、防治病虫害。

吴敬才这一派,

成了日后热推全国的第一位科技特派员。

溪后村也因此被称为,

中国科特派第一村。


中国科技特派员第一村


“榛仙”詹夷生

“葡萄仙”谢福鑫

......

各类明星科技特派员的故事,

传遍闽北大地。


“榛仙”詹夷生

1999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

詹夷生选择闽北“老少边穷”的高山区农户

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花最少的投资、

用最简单的技术、

在最差的土地上、

让农民挣最多的钱。”

本着这一初衷,

詹夷生上锥栗山

手把手、面对面地教农民,

帮助农民种好“第四棵树”。


在詹夷生等人的悉心指导下,

短短几年, 

全市锥栗种植总面积由最初的不足30万亩,

总产量不足5000吨,

到了2006年发展到60余万亩,

总产量达到4万余吨。

詹夷生也被山区农民称为

“榛仙”、“财神”。


科技特派员詹夷生在政和县茶坪乡刘屯村传授锥栗剪枝技术。


“葡萄仙”谢福鑫

1978年,

35岁的谢福鑫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搭起架子

种下了第一株本地绿葡萄。

1983年3月,

时任建阳县良种场场长的谢福鑫

赴日本学习葡萄栽培技术。


回国时,

他在老师中山忠治先生的帮助下,

带着长崎县赠送给福建的中日友好礼物

——百株葡萄苗,

回到建阳精心栽培,

当年就有7株挂果。

成为闽北种植巨峰葡萄第一人,

开启了闽北葡萄产业发展的大门。


2007年1月,

谢福鑫与陈虞辉、应薛养等一

长期从事葡萄科研和生产技术推广的

科技特派员牵头,

联合闽北各县(市、区)的

葡萄种植示范户,

组建了南平市俱丰果蔬专业合作社。


发展至今,

合作社拥有成员323户、

种植葡萄近2000亩、

柑桔1800多亩、

蔬菜800多亩、

年产值近2400万元。


谢福鑫(左六)和专家品鉴葡萄品种


科技特派员不仅

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经验,

他们还可以

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

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

与农民、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0万元该不该拿”的一场争议

2001年初,

一片严重亏损的橘柚园公开招标,

建阳市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技术员方金妹

说服果农黄家辉等与她合伙承包。

果农怕出资,

她四处借贷,投入26万元。

一年下来,

果园赢利近40万元,她挣了20万元。

但是,此事却引起争议:

方金妹拿政府的工资,

做的是分内的工作,

能额外得到如此巨额的收入吗?


南平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

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入股和

租赁经营等方式,

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方金妹不仅该拿这20万元,

还应受到表彰。


方金妹


2012年,

科技特派员制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这一源自于地方的创新实践,

自此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012年以来,

科技特派员制度连续6次被写入

中央一号文件。 


2016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6】32号),

 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式由

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



自1999年起,

南平先后共选派了

十批一万余人次

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


20年来,

各级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

新品种新技术13290项次,

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523项,

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

从1999年33%提高到2016年56%,

1999年起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

两项指标增幅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20年的坚守和笃行,

这支队伍深入农村、企业,

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

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

新使命,新跨越。

建设富美新南平

加快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

持续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赋予了更新内涵。



建设“水美城市”


建设“生态银行”


打响“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


现在,

科技特派员制度,

已经从南平走向福建,

走向全国,

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

的高度评价,

作为中国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推介。



科技特派员制度

为突破“三农”困境打开了一条通道,

也为“城市反哺农村”、

“城乡统筹发展”

提供了

“南平做法”。

为摆脱贫困、振兴“三农”

提供了

“南平经验”。



创新永无止境,

实践永不停歇!



资金扶持、人才激励......我市用创新激发科特派活力
杉海花溪、上湖景区、“大圣祖地”......顺昌再添旅游新亮点!
浦城停车神器上线!只要带着手机就可以查车位、缴费......
南平“四比六促”1-9月成绩单来了!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郭婷婷  值班主任:张旭东

投稿邮箱:mbrb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